古牌坊
海州古城,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,始建于梁武帝天监十一年(512年)。秦始皇统一中国在此立秦东门,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发的门户,素有“淮海东来******城”的美誉。
钟鼓楼
百子庵
双龙井 朐阳门 海州东濒黄海,西接徐邳,北搭齐鲁,南蔽江淮,加之历史上的“鱼盐之利”,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,著名的淮海战役即东起海州。90年代以来,相继修复了古牌坊、钟鼓楼、百子庵、双龙井、朐阳门广场等景点或标志性建筑。城内的道路、沿街的店铺及景观建设,雕梁画栋,古色古香,有着“苏北夫子庙”之称。
秦东门
海州古城有2000多年的历史,是江苏省连云港市的前身。它位于锦屏山北面,距市区心仅5公里。当年建陇海铁路时就是从这里开始的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,公元前212年在海州建朐县,并立石阙,作为“秦东门”。在秦汉时期,海州已是能泊数十只商船的开放商埠。秦始皇五次东巡,三次途径海州,使之成为当时唯一对海外开放的门户。
古海州地图
海州,秦汉时期称朐县,建城于梁武帝天监十一年(公元512年),东魏武定七年(公元549年)始置海州。自秦汉以来,海州一直是海赣沭灌地区乃至周边更广阔区域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的中心。 古海州城内形成以中大街为中心的格局,东西主轴为东大街(东门至钟鼓楼)、中大街(钟鼓楼至十字街)、西大街(十字街以西段);南北主轴为南大街(十字街至西市桥)、北大街(西市桥至北门)。 沈云霈 东起钟鼓楼,西至十字街,全长375米的中大街,在清朝和民国时期曾盛极一时,也是大港梦的发端之地。如今连云港以亿吨大港雄姿立于海州湾畔,海州名人沈云沛功不可没。沈云霈出生于1854年,卒于1919年,地地道道的海州人,清光绪二十年进士,历任翰林院庶吉士、农工商部右参议转左参议、邮传部右侍郎、邮传部尚书、津浦铁路会办大臣、吏部右侍郎等职,时为苏北著名的在京大官。 1916年,陇海铁路通至徐州以东,对于这条铁路的出海口问题,沈云霈与当时另一个实业巨子张謇发生过严重分歧。沈云霈主张陇海铁路修到海州,张謇则主张把铁路修到南通。 在沈云霈的力争下,陇海铁路东段修到了海州洪门,成为海州经济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大事件。从此,海州再也不是海边小城,而是中国铁路交通线上的一个新起点。民国24年,连云港建港,当时荷兰承包商的建港办事处曾由南京搬至谢家洋房办公。 大港梦在海州古城发端,成就了今天江苏沿海开发、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等四大战略机遇在港城的叠加。
四月八会 “白虎山庙会”是港城周边人民一年一度******的节日盛会,清代初年即已形成,俗称“四月八会”。庙会期间,城中市民、乡中农人从四面八方涌进会场,逛庙会、买玩具、看小戏、品小吃,尽情享受闲暇之乐。沿路棚点遍布,彩旗招展,会场热闹非凡。花样翻新的商品促销、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,令人流连忘返。这一幕幕场景已经深深地融进了海州人民的血液,定格为许多人脑海里最难忘怀的剪影。
五大宫调 海州五大宫调是明、清俗曲的重要一脉,在连云港地区流传甚久。所谓“五大宫调”即指[软平]、[叠落]、[鹂调]、[南调]、[波扬]五支具有代表性的大调曲牌。历史上的海州地区(如板浦、惠泽、洛要等地)是淮盐的重要产区,靠盐河经淮安与运河相接,既可将淮盐源源不断运往扬州,又可将扬州的商品杂货运回。明清诸多盐商曾集居此地,他们留心于词曲及蓄养声伎的爱好,致使这些宫调牌子曲在海州被传承了下来。 古老的文化渊源和特殊的地域位置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海州文化,千百年来,吸引着无数骚人墨客,孕育了众多的文化珍品。孔子曾两次率弟子颜回、子路来海州讲学论道,并登山望海;北宋著名诗人苏轼曾三次来海州,并留下了36首诗篇;《西游记》作者吴承恩阅过大量的海州文献,并以风光旖旎,景色独特的“东天一角”——古海州境内的云台山为背景写出了闻名于世的《西游记》;大文学家李汝珍在晚年于海州写出著名的《镜花缘》……这些历史遗迹能让人们追寻到一代又一代名流的风采,可看到人杰地灵的历史折光,感受到长期作为文化中心的古海州丰厚、淳朴的文化底蕴。
——图文来自网络
|